优化教研模式,构建高效教学
——海口市灵山镇中心小学网络教研经验材料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带给了我们新的挑战,给我们的教学活动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方式,促使我们的教研活动方式也要跟随着发生变化。如何创建学习型学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已成为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必然趋势,为了合作与交流、协作与共享,网络教研应运而生。网络教研是传统教研方式的拓展和延伸,是以网络为载体,拓展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它不受时空的限制,为教师把握课改方向、探讨教学问题,交流教学经验,向专家咨询教学难题提供了便利,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网络让我们领略到新课程的广阔天空,沐浴着教育改革的春风,我们像一条畅游在网络中的小鱼,每天都在网络的海洋里快乐地游弋着。在这几年来,我们感受着网络的神奇力量,更惊喜地看到了我校教师发生着的真实的变化。这个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研究,促进和鼓励我校教师向反思型、研究型教师转变。在网络教研方面,我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我们诸多对教育专业满怀热情的教师的努力,我们终于取得了“网络教研”的宝贵资料,现将我校在开展“网络教研”活动的一些心得与经验做如下汇报:
一、硬件保障,软件促进
要开展好“网络教研”活动,首先是要加强硬件的建设。因此,我校采取有效的措施,每个备课组的电脑,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要保证畅通,为此学校更换了大容量的路由器,下设了电缆传输,有专人负责进行网络维修。
人是万物之源,我校重视计算机人材的培养与建设。为此,在不断充实、更新现代信息教育基础设施的同时,我校成立以教务主任为组长,各备课组长为组员的教研领导队伍,建立网络教研评价机制,将网络教研纳入学校的量化考核当中加强监督与管理。利用具有相当扎实的计算机技术基础的教师进行网络技能培训,我们着力抓计算机教师队伍建立,形成了一支骨干力量的网络教学队伍。每周的集体备课的内容增加了网络教学研究,研究新课程下的新的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他们在教学上带头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形象生动的课堂教学给学生充足的学习资源,平时在家或办公室制作课件,下载教学案例,不断地为学校的课程改革积蓄“内力”,从根本上改变学校课改资源遗乏的问题。在区教科局的网络教研整体框架下,我校各学科教师经过三年多的积极努力,完成了学科教学设计的上传与交流。进行网上评课,在资源共享的同时,促进了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如今我校各学样的网络教学资源齐全,教师获取课改资料简单便捷,具备利用网络资源推进课改的能力。
网络教研使我们的教育与全市、全区教育紧紧连接在一起。网络教研大大地激发我校广大教师的课改热情,为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便利捷径。但我们并不满足在课程改革资源上的“拿来”,随着课改工作的推进,很多资源是需要内部生成的。海南成长教育博客的建立,给我们尚在摸索中的网络教研活动搭建了一个有效的学习与交流平台。随着我校各学科群,博客的建立,老师在自己的网上做课评课,畅谈对课改的见解和体会,向省内外课改专家坦言自己对课改的担忧。成长博客使老师们迅速成长起来,极大地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同时通过博客间的互动,进一步接近了与全国、全省、全区教师之间的距离,密切了与兄弟学校的联系,使我校的教育步入了和谐有效的发展阶段。我校结合实际,利用网络教研推进课程改革的做法多次得到市、区有关领导的好评。在“国培计划”(2010)海口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中,我校被评为《海口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先进单位》;我校的黄立业老师参加“国培计划-海南省农村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2010)学习,成绩优异,被评为“项目优秀学员”。
二、树立新观念,提高网络教研效率。
创新与改革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创新与发展有时候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问题,比技术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状态。一个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固步自封、自以为是,对教研活动无动于衷的人,永远都不会进步,也将不会适应迅速发展的教育事业。网络教研虽是有一部上网电脑就可以做的事情,但比硬件更重要更困难的是观念的转变。因此,必须加强学习,树立观念,才能提高网络教研的能力和实效。
资源观念。对于教育资源,很多领导、很多教师都只是局限于现实中的所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范围内,对于网络教研资源,不仅仅是陌生,还有些拒绝进入的情绪,对于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扩充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体系起着了很大的阻碍作用。通过电脑上网可以说是进入了一个无限的空间,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学到很多先进的教学经验,可以了解到很多的教学动态和信息,这些资源的获取和发挥的作用,将对我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很大的帮助。
教研观念。有人担心开展网络教研会使常规教研受到影响。其实,网络教研与常规教研是一回事,网络教研是利用网络优势对日常教研的包含和放大,是基于网络的常规教研。它可以解决常规教研中的资源短缺,局限于一些孤立、零碎的教研活动,没法做到与常规教学同步跟进等的问题,使常规教学与教研活动融为一体。网络教研能促使教研活动更富有生机活力,与教学同步,进而提高教研活动的水平和实效。
实现资源共享。网络教研的作用就在于一种合作性的资源共享。这种共享受不仅仅局限于我们身边的人,而是通过网络教研共享集体的智慧,充分发挥、运用各自的力量和资源。每个人都要参与,一方面可以从中得到体验、感悟和收获,另一方面也要关心和帮助别人,在关心、帮助别人的同时使自己获得提高。
三.搭建网络教研平台,深化教师培养工程,引领全镇教师专业化发展。
1、 建章立制,打造信息化、现代化教研平台。
制度保障、硬件建设是网络教研的正常开展的基础。在实践中,我们依托天网、地网、人网(教育城域网、农远工程、互联网),形成镇域网络教研新平台。制定并实施了《灵山中心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五年规划》,建立健全了《灵山中心小学教育信息平台用户实名注册制度》《灵山中心小学教研信息发布与审核管理制度》《灵山中心小学网络领导小组职责》《网络技术指导小组职责》《网络教研研究小组职责》《网络教研要求》等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网络教研常态化、全员化。
2、拓宽网络教研空间,丰富网络教研手段,全面深化教师培养工程。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发展的决定力量。从2009年起,我校启动了为期五年的教师培养工程,着力造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和一支高素质的教师管理队伍,树立一批区、镇级“名师”。在工程实施中,每年的5月份组织全程式赛教,7月份进行教育科研成果评选,10月份进行教师网络教研校本研训团体对抗赛,11月份进行教师教学和教育管理实践反思竞赛,12月份开展教师资源库评比等系列活动。为了深化教师培养工程,我校通过教育信息网中的网络课堂、精彩视频、教育科研、学科教学、课程改革等栏目,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支持。建立灵山中心小学教育博客圈(管理层、教师),推荐学科教改前沿文章、精品教育论著研读、学科教学策略、教学案例引领、问题剖析等内容,为教师提供专业引领。建立学科互动交流QQ群,进行教研专题讨论,教学反思、课堂困惑等交流指导活动,真正建立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点评,相互研讨,共同提高的实时交流平台。逐步配置视频交流平台,积极探索实时视频互动、协作教研活动,提高了教研的实效性,从而培养出了一批课堂新秀。我校的青年教师吴帅娟,在海南省第四届农村中小学现在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说课比赛中,选送的说课《猜一猜》荣获一等奖。
3、积极落实“教师人人都是培训者、人人都是教育资源建设者”策略,丰富网络教研内涵。
随着教研平台的建立,随着操作技术的掌握,使老师们的眼界一下子开阔起来,借助互联网,教研方式走出了一组、一校的围城,打破了时空界限。在教育局的指导下,我校引领教师构建出网络环境下教师校本教研行为新模式——三维成长模式。
模式一:网上分享,互动反思
充分利用博客、论坛的开放性、交互性,我们鼓励老师们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等上传到教师个人博客、教学论坛等网络平台,与更多人一起分享。网上,大家互相交流,各抒己见;网下,教师沉下心来,深入反思,写的、说的、看的、想的都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
模式二:提炼问题,网上求助
教育局为全区教师在播种者社区开辟的答疑专区,让老师们有了一个求助园地,老师们定期筛选、整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校自身不能解决的,发到相关学科的专区,与全区、乃至全国的教师一起探讨,寻求帮助,受益匪浅。
模式三:网上拜师,专业提升
教师的成长需要高水平的引领,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县区都很难满足教师更高层次成长的需要,因此我们鼓励青年教师在网上访高手,拜名师。通过学校资源库、土豆网等平台,观摩名师的课堂视频;通过访问名师博客、人教论坛、凤凰语文论坛等专业性网站,学习名师的文章。让教师走近名师,走进名家的课堂,吃透名师教学思想的精髓。这种拜师方式,虽然与大多数名师素未谋面,但是在名师的影响下,我校许多老师身上已有了师傅的烙印。
4、实施专家引领,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
网络跨时空交流的特性,突破了专家、教研员与教师只能小范围、短时间互动的局限,大大放大了专家、教研员和骨干校长教师的作用,使教研的全员参与、大范围经常性交流变成了现实。我们利用网络,定期举办了“教研室主任论坛”“教研员专题辅导”等引领活动,使一线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获得了专家的专业支持、经验的广泛传播、问题的多点求解、难题的集中攻关,整合并放大了教育资源效益,基本上解决了专业支持力量和教育资源的匮乏的矛盾问题。
四、打造网络研训共同体,强势推进“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课题研究,强力推进有效教学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育科研方法,深化校本教研。
信息化是目前教育科研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我们确立了“问题即课题、过程即研究、解决即成果”的“问题式”校本教研基本理念,落实了“人人有课题、组组有实验、群体搞科研”的要求,坚持了“课题研究问题化、课题管理信息化、成果转化网络化”的教育科研方法,让科研亲近教学,让网络服务科研。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研究手段,对“阶段性研究内容的发布、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科研远程协助、研究成果的推广交流”实现网络化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2、强势推进“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实验研究,全面深化有效教学。
“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是市教育局推出的标志性课题,是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创建特色学校,打造质量名校的战略举措。我校把这一课题的研究作为全面推进镇域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教育内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确立为教研规划中的重点指令性课题。为了加强实验管理,我们成立了以灵山镇中心校教研室陈家胜副校长为组长、教研室教研员副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实施了课题研究管理“一把手”第一责任制,课题实施主管教学校长和中心小学教研组长直接责任制;在课题的研究运行中,坚持做到“周有活动、月有安排、学中有评估、学末有验收”;在中心校门户网逐周、逐月发布交流实验研究动态,定期组织开展实验教师专题研讨、校长实验管理经验交流、教研员课题网上远程协助、实验教师网上集体备课、实验教师QQ群交流、课题研究反思等网络研训活动引导课题研究;学科教研员定期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实时对实验研究中存在的困惑、问题交流研讨、指导,及时矫正实验研究中的盲点和误区;对实验研究中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在网上组织精兵强将集体协作攻关,突出行动研究,凸显重点课题研究的整体驱动作用和拉动效应,保证了实验研究的正态良性运作,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在2010年度,我校的颜礼丰副教导主任,荣获《海口市有效课堂实验教学评比一等奖》、《有效课堂实验先进个人》;我校也被评为《海口市有效课堂实验教学先进单位》、《海口市有效课堂实验教学语文先进科组》。
3、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全面开展“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年”主题活动。
2010年,我校实施了“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年”主题活动。我们确立了“强化一个意识(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就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教学内涵的过程)”、“立足两个渠道(网络化推广渠道、校本化实施渠道)”、“坚持三个提高(教师教育理念的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专业化发展的提高)”的主题年活动策略,充分发挥网络教研优势,将生态创生教育理念系列化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到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教育评价、学生综合学力提高等实践中去,提升和发展了学校内涵。
4、立足论坛,实现同伴互助,打造学校教学管理和六年级毕业班复课工作的网络研训共同体。
我们利用教育论坛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热点、难点问题的讨论,先后组织了“校本课程的设置与开发”、“有效课堂教学学习的组织与评价”、“学校班级学分制实施与规范管理”等专题讨论;在六年级复习教学工作中,我们利用我校教育信息网,及时发布小考最新信息、各校复习课动态、可望生转化方案意见等信息,调控复课进程,凸显小考复习课的实效性,鼓励并引导教师通过论坛积极参与,群策群力,打造我校教师网络研训共同体,确保年度小考目标任务的达成,确保我校教育教学成绩稳步提升。在2008年海口市小学毕业水平检查中,我校名列海口市乡镇中心小学总成绩第五名,2009年名列第七名 ,2010年语文科总体成绩第五名;我校因参加海口市小学毕业检测成绩优异,自2008—2010学年度,连续三年被评为“海口市美兰区先进教育工作单位”、“先进教研单位”。
五、加强合作精神,形成自我教研体系。
把教育当作一种合作性质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教育是一种很特殊的工作,除了自我的探索外,与人合作不仅可以增加更个学校的团结性,也可以为整个教育活动提供一个可以延伸的体制。通过网络教研活动,我校的很多教师都在海南成长教育博客建立了个人主页,更有老师为了进行网络教研,考虑到学校电脑室电脑的短缺,自己买了电脑,在网上与众多同行进行互动教育学习,并在课余与同事共同交流网络教研心得,把我校的网络教研形成一张虚拟的,但同时也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张资源网,为我校其它教师进行网络教研提供了一个更有效的平台。形成良好的研讨氛围,达到资源共享、互相学习、互相进步的目的。
为了让老师们能更好地使用这些平台,我校成立了灵山中心小学网络教研专业指导团队,从技术到业务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指导。
网络教研平台的搭建,好像打开了一个窗口,使老师们一下子看到了墙外的世界如此广阔。老师们可以在任意时间和那么多本来不谋面的老师一起交流,弹指之间就可以跨越千万里的时空,和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专家面对面。这一切,对老师们的冲击是巨大的,由此而焕发的活力也是巨大的。一种新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开始了。
教师们由不会到会,由不理解到喜欢,网络教研逐步渗透于教师日常的教学研究过程,变成了常规的义务和责任。每个课间,每天放学后,甚至下班后、晚上的家中,很多教师仍然在网上,那种痴迷和幸福感不言而喻。
网络教研的开展,有效补充了原有校本教研方式的不足,更广泛的同伴互助,引发了教师更深入的反思,解决了更多的问题;更高层次的引领,让老师有了更广阔的提升空间,让老师们得到了更多的实惠。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教师们也就自觉地把网络教研当成了自己职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1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