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田园”,我们常常会联想到诗情画意。绿绿的田野、黄黄的油菜花、潺潺的流水、清新的空气……但是,当“田园课程”和乡村教育相互碰撞,会产生什么效果呢?5月23日上午,海口市研训院陈素梅副院长率领考察团一行深入灵山镇中心小学开展“田园课程”调研工作,以点带面推动“田园课程”的建设,让教育回归自然。灵山镇中心小学陈继俊校长及所有行政领导陪同调研。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田园课程是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的参与型、互动型、体验型课程。通过田园课程,可以让孩子体验农耕的辛劳,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可以让孩子体验生长的规律,懂得自然生长的美好;可以让孩子体验天地的美好和神奇,敬畏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对孩子们来说,在农场到底学到哪些知识,习得哪些技能,或许并不重要。但究竟在他们心底种下一粒什么样的“种子”则意义深远。
“QQ农场”曾风靡网络,令无数人着迷。而在灵山镇中心小学,孩子们就有自己真实版的“QQ农场”,他们在农场里辨识蔬菜、除杂草、浇水、施肥……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农耕劳作,孩子们都在校园里体会着、实践着、收获着,每一项体验带给他们的都是前所未有的感受。
茄子、豆角、辣椒、玉米……一派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这一切,都是学生辛勤劳作的成果。孩子们与土地交流,与自然对话,看着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感受生命的存在与力量,感受劳动的快乐,从而唤起了他们对自然的亲近,让教育回归生活,让孩子热爱生活。
“在校园种植瓜果蔬菜的初衷是开辟一块劳作基地,给孩子们增加农业生产知识,丰富学生第二课堂。但是,在慢慢的探索中我们发现,QQ农场已成为一个载体,它为我们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全面素质发展提供了进一步思考的切口”陈继俊校长说,“田园课程”散发泥土芬芳,具有生命气息,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海口市研训院陈素梅院长谈到,教育就是培养人的,要培养未来需要的人,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生存的人,学校教育更应顺应生命发展的规律,效法自然。而在田园实践课程中,我们的孩子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特长。那课程又从何而来?不是凭空想象,不是生搬硬套,一定是基于目标,基于理念,基于校情。灵山镇中心小学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田园课程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让学生有了一间可以自由呼吸、生动成长的自然教室。
陈院长的一番话让我们深有感触。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当田园课程走入我们的日常教学,校园会变得更加富有生命和活力,孩子们也能更加快乐地成长。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识到,田园课程不仅仅是一种课程,还应该将之提升为一种意识,一种随时随地利用身边的资源为教学服务的意识。
开发田园课程,从德育层面上,让孩子在实际劳动中体会家长的艰辛,学会相互合作,知道珍惜劳动成果,从小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从学科层面上,把课堂搬到田园里,让每门学科都融入自然田园教学中,学会观察,知道探究,让大自然这本活教材释放孩子们的天性。
“田园课程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目前我们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找到一个切入点,将‘田园’与‘课程’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陈素梅院长讲到,“就拿菠萝蜜来说,我们可以带领孩子到果园里观察菠萝蜜树、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菠萝蜜生长的规律、画菠萝蜜树、写观察日记等等。了解的过程,也是孩子们享受自然之美的过程,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让孩子们真正感受教育的魅力,这些都是传统课堂所不能给予的。”
大自然的课堂,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了不一样的成长体验。学科课程与田园特色课程不是彼此独立,而是相互交融在种植的全过程中,结合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学生可在大自然的教室里劳动、观察、学习、测量、写生、赏析……孩子们在与植物、田园对话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变化、科学的奥秘、学校的可爱。你看,课堂不仅仅是教室,学习内容也不局限于一个学科,我们的孩子,经历着更多的精彩!
在市研训院领导的指导下,我们对田园课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为我校开发建设田园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陈继俊校长对素质教育的本能坚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生机勃勃的教育农场,师生们翘盼已久的田园课程将拉开神秘面纱,让自然生长的教育种子在灵小的校园里悄然播下。
如果说教育是一片田野,那么学校就是一片田园,“田园课程”为孩子们提供了有精神、有科学和有梦想的教育。让我们共同期待,在阳光的照耀下,每一颗“种子”都有生长的养分和时空,给孩子的美好童年留下精彩的画笔!
编辑:李柳娇/摄像:唐雄